你有没有接到过这样的短信或微信?“某某某,你欠款已逾期,请尽快还款,否则将影响征信!”——附带一张你的身份证照片,甚至还有你在某平台的借款截图,看起来“证据确凿”,更离谱的是,这些信息还被群发给了你的亲朋好友、同事甚至领导,你一头雾水,明明没逾期,或者只是晚了两天,怎么就成了“老赖”被全网曝光?这背后,很可能就是所谓的“网贷逾期P图群发”在作祟。

“网贷逾期P图群发”到底是怎么发的?它真的合法吗?我们普通人又该如何应对?

“P图群发”是怎么操作的?先说清楚,“网贷逾期P图群发”并不是正规金融机构的操作,而是某些违规催收公司、第三方外包平台,甚至是黑产团伙的“土法子”,他们通常通过以下几步完成整个流程:

获取用户信息:借款人一旦在网贷平台注册,就可能被要求上传身份证、通讯录、人脸识别等信息,虽然平台声称“加密处理”,但在数据流转过程中,这些信息可能被泄露或被内部人员非法售卖。

伪造逾期证据:催收人员拿到信息后,利用简单的图像处理软件(如PS),将借款人的头像、身份证信息“P”到伪造的“逾期通知单”“法院传票”“失信名单”等图片上,制造出“你已严重违约”的假象。

群发骚扰信息:他们通过短信群发平台、社交软件群组、甚至自动拨号机器人,把这些伪造图片发给借款人的手机通讯录联系人,美其名曰“施压催收”,实则是一种变相的网络暴力。

心理恐吓逼迫还款:很多人看到“自己”的身份证被发到朋友圈或家庭群,担心名誉受损、工作受影响,哪怕没逾期或金额很小,也会选择“破财消灾”赶紧还款。

这种行为,本质上就是利用信息不对称和恐惧心理进行非法催收。

这种操作合法吗?当然不!任何未经同意传播他人个人信息、伪造官方文件、恶意群发羞辱性内容的行为,都涉嫌违法。

你可能会问:那平台不知道吗?很多正规平台早已明令禁止此类行为,但催收业务往往外包给第三方公司,平台监管不力,导致“灰色地带”滋生,而这些外包公司为了提成,不惜踩红线,甚至和黑产勾结,形成一条完整的“催收产业链”。

更可怕的是,有些人根本没借过钱,却莫名收到“逾期P图”,这说明他们的身份信息早已被盗用,而一旦被P图群发,不仅社会评价受损,还可能被误认为“骗子”“老赖”,严重影响生活。

✅ 建议参考:如果你遭遇“P图群发”,该怎么办?保留证据:第一时间截图保存所有收到的P图、短信、微信记录,包括发送号码、时间、内容等。

报警处理: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说明自己遭遇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诽谤、侮辱或敲诈勒索,要求立案调查。

向监管部门投诉:可拨打银保监会、央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热线,或通过“12368”法院诉讼服务热线反映情况。

联系平台追责:如果是某网贷平台的催收行为,要求平台说明情况并追究外包公司责任,平台有义务保护用户信息安全。

必要时提起民事诉讼:若名誉受损严重,可起诉侵权方,要求赔礼道歉、删除信息、赔偿精神损失。

📚 相关法条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条: 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

《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四条: 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包括姓名、身份证号、联系方式、住址等,未经同意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

《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 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 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网贷逾期P图群发”不是催收,而是赤裸裸的违法威胁。 它利用技术手段伪造证据,通过群发传播制造社会性死亡,本质上是一种软暴力催收,严重践踏了法律底线和人格尊严。

我们每个人都要提高警惕,保护好自己的个人信息,不随意授权、不轻信“秒批贷款”;一旦遭遇此类行为,不要沉默,不要妥协,要勇敢拿起法律武器反击。

欠债不等于失去尊严,催收更不能突破法律红线。 真正的法治社会,不该容忍任何以“催债”为名的网络暴力。

如果你身边有人正在经历这种困扰,请把这篇文章转给他——一次转发,就能救一个人于水火之中。

网贷逾期P图群发到底是怎么发的?背后藏着哪些法律雷区?,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