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格尔木市始终把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放在首位,不断强化组织,落实责任,通过强保障、抓机制、重联动、把精准,科学找准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发力点,依托基础保障、责任监督、联动帮扶、精准施策“四项体系”,有力促进了精准扶贫脱贫各项工作任务沿着组织路线和政治路线有序推进、扎实落实。
(一)依托基础保障体系,筑牢扶贫攻坚强大后盾。一是增强扶贫工作保障力量。按照敢挑重担、勇于担当的干部选派要求,向16个贫困村统筹选派了40名扶贫干部。建立了双组长制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扶贫攻坚指挥部强化组织领导,整合组建农牧和扶贫开发局,加强人员机构保障。采取选派新提任干部挂职锻炼的方式,选派了5名新提任科级领导干部,开展为期4个月的挂职锻炼,为扎实推进扶贫开发提供坚强的保障。二是加大扶贫干部培训力度。结合实际制定《第一书记和扶贫干部培训方案》,采取“岗前培训+专题轮训+观摩集训+实践验训”的方式,确保扶贫干部培训全覆盖,第一书记培训精准化,截止目前,共组织20余次各类培训、参训、观摩等,参训人数达480余人(次)。三是加强扶贫干部经费保障。及时落实派驻干部享受艰苦边远地区工资水平补差、乡镇工作岗位补助和干部人身意外伤害险等,争取并落实省州扶贫专项资金1655万元,市级财政同步安排扶贫专项资金1500万元,助力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扶贫工作队选派单位筹集资金22.5万元,市委组织部筹集资金13万元,解决扶贫工作队经费困难和生活问题,确保扶贫工作扎实推进。四是强化宣传激励保障。按照扶贫先扶志的要求,深入推进文明村镇和“五星级”文明户创建工作,增强贫困群众“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及时总结提炼并挖掘精准扶贫创新做法和典型案例,按照干部能上能下工作要求,从扶贫干部中优先提拔使用了脱贫攻坚中作风过硬、实绩突出、群众满意的干部1名,起到了良好的激励推动作用。
(二)依托责任监督体系,强化履职尽责制度约束。一是强化责任抓管理。及时印发了《第一书记和扶贫(驻村)工作队干部管理办法》,对选派单位及工作队全面强化了纪律要求,明确了考勤、承诺报告、监督和考核管理的具体要求。确定第一书记和扶贫干部由市委牵头抓总,履行主体责任;市委组织部、东城区、西城区工委、乡镇(街道)党委和派出单位履行具体责任,共同负责日常管理,以乡镇(街道)党委管理为主。二是强化监督重落实。乡镇(街道)党委注重加强对扶贫干部的日常监督,定期听取党员干部群众的意见建议,不断拓宽监督渠道,坚决杜绝干部“挂名不到位”、“出工不出力”,甚至搞“走读”等现象。严格执行派出干部考勤、坐班、请销假、外出报备、带薪休假制度,结合实际建立派驻干部管理考勤月报制和派驻工作队及干部个人“年承诺、季报告”制度,确保派驻干部管理监督各项职责落实到位。三是强化考核促推动。创新推行“331”工作法(即考核方式、内容、程序“三个明确”;按照日常考勤管理、履职情况、满意度测评3:3:4比例评分,将上级表彰表扬和扶贫突出成效、典型经验亮点等作为加分项,严格开展“三项考评”;对每一名扶贫干部形成一个考勤、管理、履职、满意度为一体的鉴定“挂图”),科学评价扶贫干部履职实绩。
(三)依托联动帮扶体系,形成齐抓共推优势格局。一是建立“党政军企联村帮户”工作机制。通过市级领导统筹抓总,党政机关全员参与,军企联合倾力协助的方式,全市31名市级领导牵头联点16个贫困村,63个行政事业单位、8个军警部队、69个企业、2197名干部职工与16个贫困村、7个非贫困村的278户贫困户结对认亲、建立帮扶对子,累计调研慰问111次,推动“双帮”机制有效落实。二是发挥行业扶贫联动优势。市级财政投入904.5万元在16个贫困村实施19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交通、水利、文体广电、电力等部门因地制宜实施公路建设、饮水改造、健身、电网改造等项目16个。农村商业、邮储等银行在做好贫困户信用评级工作的同时,建立健全贫困户金融服务档案并做好担保贷款、创业贷款、贴息贷款等工作,发放贷款额度达3016.12万元。同时按照联村帮户工作的要求,省州市联点单位共筹集资金151.7万元投入贫困户产业发展,捐助物资折合76.18万元,帮助34名贫困人员转移就业。三是形成部门扶贫攻坚合力。市委组织部加强对扶贫(驻村)干部的日常监督;发改、财政部门严把“选项、立项、申报、审批、发放、效益”六道关,保证扶贫项目资金的高效合理使用;市考核办、市纪委、市委督查五人小组,实施目标任务动态考核管理制度,强化监督检查,严肃执纪问责;市检察院、市农牧和扶贫开发部门制定《关于开展精准扶贫领域共同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实施方案》,建立信息交流通报机制,强化预警预测和堵漏建制,努力构建脱贫攻坚领域防腐高墙。
(四)依托精准诊治体系,实现因地制宜科学嬗变。一是抓好精准识别。农牧、公安、房管、车管及各大银行等相关单位加强配合协调,对全市申请贫困户的家庭,从人口、财产、收入等情况入手,进村入户调查,逐人逐项审核,精准核定精扶贫对象278户809名,做到村不漏户、户不漏人,为脱贫攻坚精准施策创造了条件,夯实了基础,全市未发生因识别不准引发的各类事件。二是抓好精准管理。识别对象、帮扶措施确定后,在贫困村悬挂公示村级脱贫攻坚“6张图”,明确任务压实责任,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向全市所有贫困户发放《扶贫手册》及《青海省建档立卡贫困户精准管理手册》,全面建成“户有管理手册、村有作战挂图、乡有规范档案、市有数据平台”的精准管理格局。三是抓好精准施策。结合贫困现状和村域实际,集中资源集聚要素构建了“1+7+10”脱贫攻坚政策体系(即1个实施方案,7个行动计划,10个专项方案),总结分类产业、就业、教育、医疗、生态、金融等8个方面的脱贫意愿,道路、饮水、用电等10个方面的退出需求,因村因户因人施策,找准了扶贫工作的着力点,同时市区乡村四级书记逐级签订目标责任书,着力补短板强基础,有效推动了贫困村户的科学嬗变。